道教經典文庫
Daoist Texts Collection

一. 清代道教經典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保存了大約三十多種清代道教經典的珍貴版本,該批道經的重要價值在於對研究清代道教歷史甚有裨益。

例如有康熙九年(1670)一山房藏板的《性命雙修萬神圭旨》、道光三十年(1850)刊本的三十二卷《呂祖全書》、嘉慶年間(1796-1820)藝海堂藏板的十二卷《呂祖刪定全書》、嘉慶二十五年(1820)刊本的《頂批金丹真傳》、嘉慶二十五年(1820)刊本的《陰騭文廣義節錄》、道光二十四年(1844)空青洞天藏版的八卷《張三丰全集》、光緒三十年(1904)金蓋山純陽宮藏版的《古書隱樓藏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藏版的《重刊道藏輯要》等。

上述保存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各種清代道教經典可以為研究者提供清代各地信奉呂祖的扶鸞道壇及其內丹修煉思想的重要信息,所涉道壇包括湖北涵三宮、北京覺源壇、信江星霽堂、重慶流雲山館和南海雲泉仙館等。


二. 港澳地區道教科儀文獻

香港、澳門地區道教科儀文獻

黎志添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本身就是一個博大精深的中國宗教文化寶庫。在中國,道教歷來就是一個具有精神影響力的本土傳統宗教。可以說,道教的宗教信仰特色在於其能滿足本土各個階層對超越生活世界束縛的追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教是以科儀立教的。因其「土生土長」的身分,道教在齋醮儀式之中已經自然而然地表達了中國人祈願、懺悔、赦罪、解脫及拯救等宗教精神。可以說,道教是屬於儀式型的宗教。其齋醮儀式裏所包含的宗教信仰非常豐富,而且也密切地滲透於民眾的生活習俗之中。

香港和澳門的道教科儀傳統,主要是二十世紀初從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祖壇傳來。例如香港蓬瀛仙館和青松觀,其著名的超幽科儀本──《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基本上是從廣州三元宮同治元年(1862)《濟煉全科》的刻板而來的。至於大多數供奉呂純陽祖師的道堂,其使用的《呂祖無極寶懺》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由南海縣西樵山雲泉仙館傳入香港的。

其次是澳門地區的正一派道教科儀傳統。從十九世紀以來,澳門地區的正一派火居道士就一直為當地民眾提供各種屬於道教科儀傳統的功德法事。澳門原屬香山縣,因此澳門正一派道士應傳承了香山縣火居道士的傳統。例如此次借予我們掃描其所藏豐富道教科儀文獻的吳慶雲道院,其創立人吳致和(道號謁元)是於清末光緒年間,從順德遷往澳門,並開設至今已歷經四代的正一派儀式事業。2009年,吳慶雲道院第四代傳人吳炳鋕道長更以其所傳承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成功申請得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道教法事科儀依據陽事和陰事兩類來劃分。陽事科儀即屬清事、吉事,用以祈福、謝恩、讚星、禮斗、酬神、慶賀、開光、朝供、禮懺、早晚功課等。至於陰事科儀即屬度亡功德法事,用以攝召亡魂、沐浴過橋、破獄、散花解結、施食煉度等。

為了保存香港和澳門道教歷史的科儀文獻,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道教經典文庫第二期的發展得到澳門吳慶雲道院、香港蓬瀛仙館、雲泉仙館及翠柏仙洞的支持,把其具有代表性及非常珍貴的三十五種科儀文獻圖像化,並存入文庫裏,以供學者研究及一般讀者閱讀之用。

該批從清代至民國的香港和澳門道教歷史科儀文獻的重要價值在於豐富這兩個地區的道教及習俗歷史研究。道教研究學者歷來不重視研究香港和澳門道教發展的原始文獻。目前仍然很少有學者專注於研究香港和澳門的道教科儀歷史。甚至有學者錯誤地以為清代至民國時期道教已經處於衰微狀態。

此次收集的三十五種科儀文獻保存了香港和澳門地區流傳的諸多清代道教科本的珍貴版本。例如,光緒十九年(1893)原版的《九天大羅玉都師相呂聖真君無極寶懺》(簡稱《呂祖無極寶懺》)、同治四年(1865)廣州三元宮藏板的《太上玄門早堂功課經》及《太上玄門晚堂功課經》、光緒六年(1880)太和道院本的《玉山淨供幽科》、光緒十一年(1885)東來經閣存板的《青玄集要煉度施食科儀》等。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為提升道教經典的學術研究價值,特別建立了「道教經典文庫」,利用現代電腦科技把這批香港和澳門地區的道教科儀文獻全部掃描及數位化,使讀者可以更方便及深入地進行網上閱讀。本人深信「道教經典文庫」將促進道教文化愛好者對中國傳統經典智慧的學習、研究和欣賞。